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蒙求译读》
图片
那盏灯青少年读物推荐连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蒙求译读》连载说明
《蒙求》选取《论语》《孟子》《三国志》《世说新语》等经籍、名著中的轶事典故编成四言韵语,一句一人一事,偶有两句两人一事。作者将发生在某个人物身上的相关典故、成语为读者一一呈现。《蒙求译读》连载系列每期将更新三个人物的典故、轶事,配合张凤霞教授生动有趣的播讲,带领读者领略古人风采、体会经典文化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图片
《蒙求译读》连载(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日连载内容:
1.王戎简要
2.裴楷清通
3.孔明卧龙
图片
★那盏灯文化
图片
图片
王戎简要
图片
人物简介 /Profile/
王戎(234 年——305 年),字濬冲。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年少伶俐,童年时和裴楷两个人去拜访朝中大臣钟会。坐了一会儿就告辞走了,他们走后,有位客人就问钟会:您觉得刚才那两个小孩怎么样?钟会说:裴楷内心清明,外表通达;王戎懂得礼法大要而行事简约。这就是所谓的“王戎简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图片
典故成语
图片
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很多的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后来人们一尝,李子果然是苦的。
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图片
《卿卿我我》
图片
晋代,按照礼法,妻子应以“君”称呼丈夫,“卿”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而王戎的妻子却常常用“卿”来称呼王戎。王戎就对妻子说:妻子称呼丈夫为“卿”,不合礼数也不尊敬,以后不要这么叫了。他的妻子却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说的王戎也无可奈何,只有随她而去。这就是成语“卿卿我我”的来历。
后来用它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
图片
卖李钻核
王戎虽然聪明,为人却很小气。王戎家里种了许多优良的李子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他去卖李子,又怕别人从买来的李子中得到他这样好的种子,所以在卖李子前,把所有李子的核都挖出来。所以在《世说新语》的记载中,他是出了名的吝啬鬼。
这就是成语“卖李钻核”的故事,用它来形容极端自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
图片
裴楷清通
图片
图片
人物简介 /Profile/
裴楷(237 年——291 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他出身著名世家大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袁宏在《名士传》中以裴楷等人为“中朝名士”。
图片
裴楷因为品德高尚,受到重用。钟会屡次推荐裴楷。有一次一个吏部郎的职位空了出来,晋文帝司马昭,这个司马昭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就问钟会谁是适当的人选,上一讲我们讲到有人问钟会对王戎和裴楷的评价,钟会说,王戎简要,裴楷清通。这一次钟会依然回答,王戎简要,裴楷清通。也就是王戎能掌握要领而处事简约,裴楷则清廉通达,这两个人都是适当的人选。晋文帝认真思考后任用了裴楷为吏部郎。
后来我们用“裴楷清通”代指做人通达清廉,用“简要清通”指代一个人处事简练扼要,明白通达。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图片
典故成语
玉山上行
弱冠成名的裴楷,成年后也是气度高雅、风采神韵,容貌英俊清朗,即使脱下礼帽,穿着粗陋的衣服,头发蓬松,都很美,他又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性格宽厚,所以有人就称赞他说:“看见裴叔则,就像在玉山上行走,感到光彩照人。”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他为“玉人”。既指他的美如玉般温润雍容,也指他的风采如玉般清修高洁,
后来就用“玉山上行”来表示一个人气度不凡、品德高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颊上添毫
裴楷长相俊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给裴楷画像时,却在他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恺之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仔仔细细品味一番,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没有添上的时候。
后来我们就用成语“颊上添毫”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彩。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探策得一
裴楷思维敏捷,很是聪明。晋武帝司马炎刚登基时,曾用著草来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结果得到的数字是“一”字,晋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这个时候裴楷却从容地解释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说得晋武帝非常高兴,群臣也都赞叹佩服裴楷。这个典故名叫“探策得一”。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图片
孔明卧龙
图片
人物简介 /Profile/
孔明,即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是谋士徐庶向刘备举荐他时,说:“诸葛孔明是卧龙一样的人,将军您愿意见一见他吗?”于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从此出山,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图片
典故成语
图片
三顾茅庐、隆中对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无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答应了刘备,并帮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后世人把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三顾茅庐”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而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茅庐对》或《草庐对》,也称“隆中对”。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图片
图片
《蒙求译读》连载(一)
本期《蒙求译读》到此结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码关注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下期再见
图片
-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线上股票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